(探寻汉代人文密码!台湾文化学者薛仁明新版《其人如天》在广州发布,时长共1分21秒)
探寻汉代人文密码!台湾文化学者薛仁明新版《其人如天》在广州发布
7月10日下午,台湾作家、文化学者薛仁明携新版《其人如天》来到广州,围绕“走在历史的气运中”主题,与广大读者分享近年来的读史心得。
薛仁明长期关注中国传统礼乐文明的现代表达,著有《天人之际:薛仁明读〈史记〉》《孔子随喜》《我们太缺一门叫生命的学问》等作品。他的写作兼具思想性与可读性,曾于2017年获得“本年度海峡两岸作家”称号。
《其人如天》是薛仁明讲述《史记》历史人物的一部力作,近日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该书围绕汉代历史中的核心人物,如刘邦、项羽、韩信、张良、萧何、曹参、陈平等进行铺叙,或以关于上述人物的历史趣事与典故为引子展开讲述,如“韩信之死”“其人如天”“萧规曹随”等。
《其人如天》。
薛仁明援引各种史料典籍,用通俗浅显的语言及生动有趣的风格,描摹出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的个体及围绕他们发生的趣事逸闻,讲述故事,却不止于故事,而是透过故事及思考后的各种历史关联,将历史的曙光反照到当下的现实生活中,为当代读者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历史文化视角。
读之不尽的《史记》
薛仁明观察到,近年来,“国学热”方兴未艾。虽有人认为这股热潮源于现实所需,但他表示,“国学热”的背后,还另有一股“力道”。这个力道十分强大,后劲十足,可称之为“历史的气运”。
“‘历史的气运’,说穿了就是当下的中国人不愿意再迷惘,开始借由对自身文化的肯定与珍重来找回自己。”薛仁明介绍,在“找回自己”的过程中,有个简单而根本的问题,那就是到底应该读什么?事实上,不管是儒释道,还是琴棋书画、小说戏曲,人们都可以从中受益,找到“回家的路”,而他本人,则十分推荐《史记》,“人们素来喜欢在具体的人事物中有所感、有所悟,《史记》是一部非常好的读本。”
在薛仁明看来,在浩瀚的史书中,《史记》占据着重要地位,可谓“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司马迁笔下有如神助,一经勾勒,人物的立体形象便呼之欲出。太史公视野宏阔,看人有纵深,写人有层次,越是细读,就越读之不尽。《史记》记的是两千多年以前的中国古人,古人越古,越有看头。《史记》中的汉人,最有神采,也最接近我们今天亟待找回的中国人该有的典型。”他说。
用粤语读《史记》,惊为天人
“有时读《史记》,读着读着会笑起来,书中的人物虽然是古人,但我感觉和他们很亲近。他们的思维,和当代人的思维是一脉相承的。如果我们能从阅读《史记》的过程中,读懂并欣赏古人的智慧,便找到了更多的良师益友,正所谓‘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有一次,薛仁明在讲座中讲授《史记·高祖本纪》,他请一位高中校长读最后一段“太史公曰”,这位校长提出用广东话来念。听完抑扬顿挫的粤语朗诵后,他十分震惊,倒吸了一口气。
“这段‘太史公曰’,我一读再读,十几岁到二十几岁,似懂非懂,三十岁终于读懂了一些,再到四十岁,发现这篇文章遣词造句很不一般。而听完粤语版《史记》才发现,司马迁对音律极为讲究,《史记》中讲的道理是思想层面的,遣词造句是视觉方面的,音律则是听觉方面的。太史公的高明,在于将思想、视觉、听觉有机融合在一起,惊为天人。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虽然我们做不到,但我们愿意去学习。”薛仁明说。
采写/摄影/剪辑:南方+记者 戴雪晴
倍悦网配资-倍悦网配资官网-配资炒股中心-四川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