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哥们!这书简直是为咱们男同胞量身定制的宝藏!剧情紧凑得让人窒息,每一章都像是肾上腺素的直接注射,爽到飞起!主角的成长之路,那叫一个跌宕起伏,从默默无闻到光芒万丈,看得我热血沸腾,根本停不下来!告诉你,这书不看,你真的会错过一个亿的快感!赶紧的,书荒的救星就在你指尖,点它,就对了!
《家侄崇祯,打造大明日不落》 作者:薛定谔的虎
第1章从前有座观,观里有个云仙长
崇祯二年。
十月,二十六。
今年冬天的风,格外的冷,透着刺骨的寒意。
寒风掠过京城,吹到郊外,在潭峪岭下的山坳,打了个转。
最后卷入位于半山腰处的一座道观中,吹打在一名少年道士身上。
“这该死的小冰河!”
少年把道袍往身上,用力裹了裹,低声咒骂了一句。
他看上去,约莫十六七岁,五官清隽,俊美无俦。
哪怕穿着略显臃肿的道袍,依旧气质出尘,俊朗飘逸。
少年名叫云逍,是一名来自后世的穿越者。
他来到大明,已经三年了!
现在的身份,是这座道观的观主……!
好吧,其实整个道观,就只有他一个人。
道观名为吕祖观,是前身从老爹手中,继承下来的。
这世道,百姓连肚子都填不饱,道观自然不会有什么香火了。
也多亏云逍前世,从小在农村长大,家里是世世代代的老中医。
虽然,他在大学里,学的是理工,却因为自幼耳濡目染,倒也懂得一些医术。
靠着前世的知识与医术,为香客解签算卦,给附近的村民看病。
所以这小日子,倒也过得,还算滋润。
然而。
云逍的心情,却始终不怎么痛快。
因为,再过十五年,大明就要亡国了!
建奴入关,嘉定三屠,扬州十日……!
大汉民族,即将迎来,最为悲惨,也是最为黑暗的时代!
并从此,沉沦三百年,最终被西方列强,轮番肆意欺凌!
身为穿越者,云逍此时,就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却又无力改变什么。
在这明末乱世,像他这样的小草民,能够苟活,都已经是万幸。
像网文小说中的主角们,穿越后各种起飞的故事,对于他而言,无异于痴人说梦。
改变不了,就只能苟了。
云逍本来盘算好了,等明年开年后,就去南方。
离开大明,逃到海外去!
谁知前几天,他收到了一封信。
这让云逍不得不重做打算。
来信的人,是前身的侄子,名为云昊,比前身还要大三岁,自幼一块儿长大。
两人的感情极深,说是叔侄,其实情同兄弟。
五年前,云昊去了南方做生意,一直杳无音信。
直到前几天,他托人带信给云逍,说是这几年在苏州,赚了大钱,准备在年前,回来省亲。
按照书信中预计的日子,估摸着今天,就该到家了。
云逍决定,等侄儿回来后,无论如何,都要劝说他一起去海外。
毕竟是自己,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亲人。
云逍怎么都不忍心,把他丢在京城等死。
潭峪岭,德陵。
这里埋葬着大明第十五位皇帝,熹宗朱由校。
此时,一身便装的大明崇祯皇帝朱由检,正从德陵下山。
来到山下后,崇祯忽然停下脚步。
然后,他回望陵宫,长长地叹了一口气。
“皇兄临终前,曾拉着朕的手,对朕说‘吾弟当为尧舜’。”
“朕谨记皇兄嘱托,宵衣旰食,朝乾夕惕,片刻都不敢懈怠。”
“然而,大明如今,却是内忧外患,每况日下。是朕无能,还是大明气数将尽?”
崇祯的一番话,吓得后面的太监、侍卫们,纷纷跪地。
三年前,崇祯从兄长手中,接过大明江山,也曾想中兴大明。
自从登基以来,可谓是兢兢业业,殚精竭虑。
每天起得比鸡早,睡的比狗晚。
在生活上,更是对自己严苛到了极点。
国库没钱了,就把皇宫中的金银器皿,全都卖掉。
堂堂大明皇帝,每餐只吃一菜一汤。
身上的龙袍破了,就让皇后缝了又缝,补了又补。
结果又如何?
天灾不断,人祸不绝!
内忧外患,国无宁日!
如今的崇祯,再也没有初继位时的豪情壮志。
有的只是负重前行、举步维艰的沉重。
还有大厦将倾,自己却无力回天的绝望。
这时,又是一阵寒风,呼啸而来。
刺骨的寒风,吹透了衣袍,崇祯情不自禁的,打了一个哆嗦。
一名太监劝道:“万岁爷,天儿冷,您的龙体要紧,还是早些回宫吧。”
“今冬比往年,更冷了几分,不知道又要冻死多少百姓……唉!”
崇祯无奈地摇摇头,神情颓废。
回城途中。
崇祯坐在马车上,看到沿途荒芜的田地,一片死寂的村庄。
他心中的的忧虑,又浓重了几分。
马车行了数里。
忽然。
崇祯瞥见不远处的山坳中,有一座村庄,顿时一愣。
“停下!”
“万岁爷,怎么啦?”
崇祯指了指村庄:“这个时辰,怎么会在生火做饭?”
那村庄不大,只有二三十户人家。
村中炊烟袅袅,家家户户都在做饭的样子。
由于连年干旱,加上赋税繁重,寻常百姓每天能吃一顿饱饭,都非常不易。
此时已近黄昏,这村庄每家每户,居然都在做晚饭。
实在是咄咄怪事!
“去村子里走走,方正化随朕一起,其他人留下。”
崇祯下了马车,举步朝村庄走去。
一名高大魁梧的年轻太监,亦步亦趋的跟在后面。
来到村头。
一名老者,迎面走了出来,手中拎着两支猪腿。
这老者,显然是眼神有些不大好,直到崇祯和方正化走到他身前,才恍然察觉。
方正化问道:“请问老丈,这里是什么地方?”
老者笑呵呵的说道:“这里是赵家屿。”
随即,他热情地主动询问:“二位是来找云仙长的吧?是要看病,还是打算问卦?”
崇祯一怔。
不等他答话,老者接着又道:“我正要给小仙长送东西,刚好给二位引路。”
崇祯不动声色地问道:“如今北方大旱,百姓食不果腹,你们这村子,怎么家家户户都能吃晚饭?”
“这还不是多亏了吕祖观的云仙长!”
“他给咱们赵家峪,弄来了仙粮,不仅耐旱容易成活,一亩地还能收好几千斤粮食。”
“今年虽然大旱,但咱们村子里的人,却没饿着,一天三顿,顿顿都能吃饱。”
老者的言语间,透着发自心底的敬佩。
崇祯大吃一惊,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不信?”
崇祯怀疑的神色,让老者有些生气了。
“云仙长的本事大着呢,不仅能掐算,还能看病!背疽知道吧?”
“咱们大明朝的开国太子,就是患的这个病,结果连御医都没能治好,薨了!”
“小老儿我去年,也得了背疽,家里都准备办后事了,是宁仙长把我从阎王爷手里救了回来,你说这不是神仙,是什么?”
老者絮絮叨叨个不停。
崇祯心里,掀起一阵狂澜。
亩产几千斤、抗旱易成活的粮食!
能够治愈背疽!
这是什么神仙手段?
第2章误把崇祯当侄儿
“这不,小仙长的侄儿,要从南方回来了,我家正好今天杀猪,给他送一对猪腿去……”
老者没有察觉到崇祯的异色,自顾自地说道。
随即,他猛地意识到了什么,上下打量了崇祯一番,顿时惊喜起来。
“哎!你不就是小仙长家的侄子云昊吗?”
“没错,你就是小昊子!小时候,你还调戏过我家孙女儿!”
“你看我这瞎眼的,好几年没见,都没认出来!”
崇祯一脸黑线。
小耗子?
调戏他的孙女儿?
朕是堂堂大明天子,能干这事儿?
方正化吓了一跳,忙道:“老丈,不要乱说话……”
不等他把话说完,老者继续眉开眼笑的说道:“我赶紧去给云仙长报喜去,他怕是等急了!”
说完,他就急哄哄的,朝山腰处的道观走去。
这老家伙,不仅眼睛瞎,还是个急性子。
“走,瞧瞧去!”
老者的一番话,让崇祯满心好奇。
别的不说,光是亩产数千斤的粮食,今天就一定要弄清楚。
崇祯朝着老者的方向,大步而去。
方正化不敢大意,连忙全神戒备的跟在后面。
……!
云逍听赵老汉说,侄儿回来了,匆匆走了出来。
他一出道观,就看到朝这边走来的崇祯和方正化。
云逍上下打量了崇祯一番。
他并没有见过云昊,只有前身留下的模糊记忆。
崇祯看上去风尘仆仆,像是赶了很远的路。
看上去十八九岁的年纪,正好对的上。
并且,长得也不赖,跟记忆吻合。
何况,还有以前,认识云昊的赵老汉指认。
这人,确定是侄儿云昊无疑了!
“咳咳……”
云逍轻咳一声,顿时拿出长辈的威严,板着脸说道:“混账东西,还知道回来啊!”
崇祯知道他认错人了,解释道:“道长……”
云逍不客气地打断他的话:“道长?我是你亲叔!”
“外面冷,赶紧进来说话!”
不等崇祯解释,云逍转身走进道观。
方正化连忙低声提醒道:“万岁爷,当心!”
崇祯不在意的一笑,“无妨,权当是体察民情吧。”
云逍带着二人,来到道观的配殿中。
赵老汉打来一盆热水。
崇祯今天,去德陵看望兄长,被寒风吹了半天,灰头灰脸的。
于是,他也就不再讲究什么了,就着热水,洗了把脸。
方正化在一旁,小心伺候着。
云逍看得眉头大皱。
不知道这小子挣了多少钱。
谱倒是不小,洗个脸都还要人伺候。
并且那个仆役,一看就是个高手。
等崇祯洗完脸。
云逍将火炉上的铁锅拿开。
“先烤暖和了,然后再开饭!”
崇祯坐到火炉旁,不由一怔。
这火炉,是云逍花钱请铁匠,特制的煤炉。
这在后世很常见,是用来取暖、烧水做饭用的。
炉中烧的,也不是现在常用的碳和煤块,而是煤球。
更没有寻常煤炭燃烧后,散发出的刺鼻气味。
这样的煤炉,崇祯自然是没有见过的,他好奇地问道:“这是何物?”
云逍奚落道:“你还真是有钱的老爷,连煤炉都不认识?”
“你这煤炉,倒是精巧,既能取暖,又能做饭。”
“这煤炉中烧的煤块,为何是这种样子,又为何闻不到煤烟气味?”
崇祯讪讪一笑。
堂堂大明天子,居然被人当面嘲笑。
这可真是破天荒的头一回。
“那是蜂窝煤。”
“不仅炉火旺盛,耐烧力强,还能燃烧通透,煤烟少,不会煤气中毒,干净卫生。”
热心的赵老汉,在一旁,耐心地解释。
崇祯吃了一惊。
然后,就如同发现了奇珍异宝一样,仔细打量着煤炉。
这小小的煤炉、蜂窝煤,却是关系到社稷民生的宝贝啊。
如果,京城的家家户户,都有这么一个煤炉,那这个冬天,就没那么难熬了。
方正化不由问道:“我祖祖辈辈都是京城人,以前怎么没见过这煤炉和蜂窝煤?”
赵老汉得意地说道:“这东西,是云仙长独创的,除了咱们赵家峪,其他地方可见不到。”
崇祯再次吃了一惊,开始重新打量云逍。
这小道士,着实不简单啊!
然后,崇祯将煤炉和蜂窝煤的事情,记在了心上。
等回去后,他就让工部,立即在京城,乃至整个北方,进行推广。
崇祯烤了一会儿火,总算是缓了过来。
“吃饭吧!”
云逍搬来一张桌子。
然后,从锅里,取出早就准备好的饭食。
蒸土豆、红薯,外加玉米糊糊。
这样的饭食,在后世,通常是用来喂猪的。
至于现在,却连皇帝都不曾吃过。
方正化想要试毒,被崇祯喝退:“不必了!”
云逍一阵无语。
这个侄儿,谱比那些权贵,都还要大!
崇祯喝了一口玉米糊糊,眼睛顿时一亮。
随即几口,就把碗里的喝光了。
接着,他又吃了一个土豆,和一个红薯,感到有些饱了。
“这些是什么作物,竟是如此美味?”
崇祯吃腻了宫中的饭菜,第一次吃这些粗粮杂食,只感到从未有过的舒爽。
赵老汉笑道:“这就是我之前跟你说的仙粮,土豆、红薯、玉米。”
崇祯一脸迷惑地看向方正化。
方正化也是一脸懵。
这三样东西,他们竟然一样,都没有听说过。
云逍摇头一笑。
这些东西,可不是他用仙法变来的,更不是什么仙粮。
早在嘉靖、万历年间,这三样作物,就已经先后传入大明。
只不过现在没有推广,仅在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种植而已。
云逍这里的土豆、红薯、玉米,是他三年前治好了一个南方香客的病,事后专门让香客从南方,带过来一些当种子。
他先是在道观外,种了几亩地,然后让赵家峪的百姓耕种。
崇祯问道:“请问这三样作物,你从何而来?”
云逍见他一口一个“你”,始终不肯叫自己一声“叔父”,心中不禁有些恼火,于是也懒得答话了。
“这三样作物,自然是来自仙界,是小仙长用仙法,取来的。”
赵老汉满脸敬畏之色。
崇祯和方正化,顿时骇然。
仙粮、仙法,自然是不可能的。
可有一点,却是可以肯定的。
这小道士,简直是高深莫测!
“不知这三样作物,能否当做主粮?”
“产量果真如老丈之前所说的那么高?”
崇祯急声问道,声音都颤抖的厉害。
北方连年大旱,西北的旱灾更为严重。
赤地千里,饿殍遍地,百姓争采山间蓬草为食。
甚至吃人的事情,也屡见不鲜。
为了粮食,崇祯已经急白了头发。
第3章大明吃枣药丸
“这三样仙粮,当然可以当做主粮。”
“并且很容易成活,不挑地,抗旱。”
赵老汉抢着替云逍答道。
崇祯急忙追问道:“产量有多少?”
“土豆亩产三四千斤,红薯五六千斤,玉米少点,只有一千来斤。”
“要不是云仙长,拿出这三样仙粮,让咱们耕种,赵家峪今年,还不知道要饿死多少人。”
赵老汉满脸崇敬地看着云逍。
那眼神,就像是看真正的神仙一样。
“这不可能!”
“世间怎么可能,会有产量如此之高的粮食?”
崇祯盯着云逍,既是难以置信,又是满怀期待。
赵老汉急了,“你这小昊子,不信老汉我的话,连你叔都不信了?”
云逍不在意地笑了笑,“这三样作物,今年我一共种了五亩地,全都放在柴房里,不信的话,你去看看就知道了。”
崇祯和方正化,急匆匆的来到柴房。
就见柴房的墙壁上,挂满了玉米棒子。
地面上的土豆和红薯,堆成了两座小山。
“人世间,怎会有此等粮食?”
“若是能将这三样作物推广,我大明,将再无饿死百姓!”
崇祯双眸赤红,呼吸急促,就跟拉风箱一样。
“万岁爷,大喜啊!”
“有了这三样高产粮食的种子,即使遇到天灾,也不会有百姓饿死了!”
方正化连忙向崇祯道喜。
崇祯感觉像是从身上,搬走了一座大山。
只要粮食问题解决了,百姓有饭吃,自然就不会有乱民。
这样就可以腾出手来,集中精力,对付辽东的建奴了。
看着屋里的粮食,崇祯似乎看到了大明中兴的希望。
方正化兴冲冲地道:“奴婢这就去向那道士,表明万岁爷的身份,让他献上这三样作物。”
崇祯想了想,然后摆摆手。
“煤炉,高产粮食,还能治愈背疽。”
“这道士,很不简单,定是游戏风尘的异人!”
“就暂且不要露了朕的身份吧,先探清他的底细再说。”
崇祯的神色,十分郑重。
“万岁爷圣明!”
“只是,那道士,将万岁爷,误认作侄子,若是不表明身份,恐怕言语上,会有所冒犯。”
崇祯不在意地笑了笑,“不妨事。”
只要能解决大明百姓的肚子问题。
别说是让他,给人当侄子,就是当孙子,又算得了什么?
二人返回配殿。
方正化直奔主题:“道长为何不将这三样作物献于官府,惠及天下百姓,道长也能得到官府的赏赐。”
“赏赐?”
云逍像是看白痴一样,看着方正化。
方正化愕然:“我说的不对吗?”
赵老汉笑道:“咱们村子的秀才赵臣龙,去年就拿着这三样粮食,去顺天府衙门,准备换取奖赏,你们猜,结果咋样?”
崇祯问道:“结果如何?”
赵老汉叹道:“顺天府的老爷说,赵秀才妖言惑众,打了他三十板子,让他在床上,躺了足足三个月。”
崇祯勃然大怒,“岂有此理,顺天府简直是尸位素餐!”
“你们知道这土豆、红薯、玉米,是从哪里来的吗?”
云逍发出一声嗤笑,指着桌上的三样东西,问道。
方正化道:“总不会,真的是从仙界,来的吧?”
“这三样东西,都是来自西洋。”
“土豆最早进入大明,却仅仅只是被达官贵人,当做是新奇的蔬菜。”
“那么多当官的都知道土豆,可是又有哪个能想到,用来解决百姓的温饱呢?”
云逍一阵冷笑。
崇祯怒道:“官吏不思百姓疾苦,着实可恨!”
“红薯、玉米,早在万历年间,就传入大明,如今在福建、广东等地,都有耕种。”
“可为什么这些地方官吏,没有上报朝廷呢?”
云逍又反问道。
崇祯皱着眉头,怎么也想不透其中的原因。
“原因,无非有两个!”
“一是百姓愚昧,不愿意轻易尝试新的作物。”
“二是推广这些作物,对官吏没有好处,他们从中捞不到任何油水,就自然没有人愿意,去费这个心思了。”
“三是富绅、地主们极力反对,若是百姓都能吃饱肚子,那谁还会卖田、卖身给他们,当牛做马呢?”
云逍一阵摇头叹息。
土豆、红薯、玉米!
这是穿越者装逼的三大神器。
一本穿越文里,没这三样东西,绝对是失败的。
可真的穿越后,当云逍了解到实情,才知道这些,全都是扯淡!
因为任何事情,都需要有利益驱动。
不光是大明。
就是放到其他任何朝代,也都是一样。
土豆、红薯、玉米,传入九州近百年!
一直到康麻子时期,才推广到全国,就是这个原因。
“官吏尸位素餐,可恨之极!”
崇祯猛地一拍桌子,怒不可遏。
“你就是个小屁民,瞎激动个啥?”
“如今这大明的国情,即使有官吏大力推广,也没办法解决百姓饿肚子的问题。”
云逍瞥了一眼崇祯,一脸鄙夷。
崇祯皱眉说道:“这又是为何?”
“土地!”
“大明的大半土地,都掌握在宗亲、权贵和富绅们的手里。”
“即使这三样高产作物,推广到全国,老百姓又能得到什么实惠?”
“到时候,肥的是宗亲、贵族、地主,百姓还是照样会被饿死!”
崇祯哑口无言,整个人就像是被迎头浇了一瓢凉水。
身为大明天子,他当然清楚,如今的土地兼并,究竟严重到了什么地步。
土地问题不解决,即使有高产作物,还是没办法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
然而,土地的问题,又是历朝历代的大难题,完全是个死结,根本没办法解决。
可笑自己以为有了红薯、土豆以及玉米,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了。
还是太天真,想得太简单了啊!
堂堂大明天子,竟然还没有一个小道士,看得透彻。
“从古至今的王朝,之所以亡国,归根结底,都是由于土地问题。”
“没有土地,老百姓就会吃不饱饭,遇到天灾,就会饿死人。”
“百姓被逼到无路可走,就会起来造反!到时候,国家就会亡!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大明也不例外!”
“咱们这大明,吃枣药丸啊!”
云逍这番话,完全是有感而发。
却没想到,落在其他人耳中,如同惊雷一般。
崇祯满脸震怒,气得浑身直颤。
居然有人,当着他的面,说大明要亡?!
让他这位大明皇帝,如何不震怒?!
第4章建奴要入关?
方正化顿时厉声喝道:“放肆,你怎敢说出,如此大逆不道之言!”
赵老汉更是被吓得面如土色,“小仙长,你可千万别乱说啊,这要是被官府听到,会杀头的!”
云逍摇了摇头,不再出声。
“云仙长,我先回了!”
赵老汉心里有些发慌,起身就要告辞。
“赵老伯,等一下。”
云逍想起一件事,问道:“酿酒作坊里的酒,酿出来了吧?”
赵老汉答道:“前几天就出酒了,等这几天,就拿到城里去卖掉。”
村民的粮食有了结余,土豆、红薯和玉米,又卖不出去。
于是,云逍教给了他们,以玉米、红薯、柿子等原料来酿酒。
如今,大明的酿酒技术不低,已经可以生产出60度的白酒了。
然而,高度白酒的酿酒工艺,难度极大,所以,产量很低。
也只有权贵、富绅,才能享用高度酒。
至于寻常百姓,能享用度数较低的米酒和黄酒,就算不错了。
普通人用碗喝酒,有钱人却用酒杯喝,正是这个原因。
云逍教给村民的酿酒方法,是后世农村的土法,度数可以达到四十度以上。
光是酿酒这一项,就足以让赵家峪的村民,养家糊口了。
而云逍在酒坊里有干股,也因此,每年都能收益好几百两银子。
云逍吩咐道:“告诉甲首,卖酒的银子,不要购买年货,一两银子都不留,全部买粮食存着。”
“好嘞,小老儿这就去跟甲首说!”
赵老汉兴冲冲地走了出去,根本就不问是什么原因。
在赵家峪,云仙长的话,比圣旨还要好使,他说什么,就是什么。
云逍的安排,让崇祯十分不解:“赵家峪粮食充足,为什么还要购买粮食?”
云逍淡淡地说道:“这几天,京城就要出大事了,多购一些粮食,有备无患。”
崇祯越发的困惑,“京城能发生什么大事?”
“建奴在昨天,入塞了!很快,就会兵临京师!”
“到时候,京畿大乱,并且会持续很长时间,肯定会粮价飞涨,赵家峪百姓的那点存粮,根本不够。”
云逍压低声音,神色极为凝重,语气却十分笃定。
“建奴入塞了?”
崇祯猛的站起身来,将身下的凳子,都撞翻在地。
方正化又惊又怒道:“你怎敢如此妖言惑众,就不怕被抄家灭族吗?”
崇祯摆摆手,急声问道:“朝廷在辽东、山海关驻守有重兵,建奴又怎么可能,入的了关?”
“城池、关隘,都是死的!而建奴,却是大活人!”
“奴酋皇太极,刚刚接掌大汗之位,久攻关宁锦防线不下,导致内部不稳。”
“皇太极为了稳固内部,于是兵行奇招,直接避开关宁锦防线,取道蒙古,突袭龙井关和大安口。”
云逍对这段历史,了解的十分清楚,随口道来。
历史上的崇祯二年十月底,皇太极亲率八旗大军,奇袭大明。
十万大军避开关宁锦防线,绕道蒙古,突袭明长城蓟镇防区。
最后,建奴破墙入塞,攻占重镇遵化,攻入大明京畿腹地。
这就是彻底改变大明国运的“己巳之变”。
建奴入关之后,在京畿肆虐数月之久,甚至兵临京师城下。
最终劫掠金银财物无数,青壮数十万,牲畜不计其数。
生民涂炭,十室九空,哀鸿遍野。
大明阵亡或被俘总兵六人,尚书、尚书、督师数人,或死或下狱。
原本江河日下的大明,遭到这样的重创之后,从此走向穷途末路。
十五年后,崇祯皇帝自缢于煤山,大明亡国。
云逍虽然知道历史,可他不过是个小道士,又能改变什么呢?
他还没有天真到,向官府报告消息的地步。
要是真的那么做了,脑袋能不能保住,都成问题。
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尽量让自己和亲人,避开这次灾难。
“建奴,真的入关了?”
崇祯的脑袋里“嗡嗡”作响。
他当然知道,建奴入塞,意味着什么。
就如同是大明的心脏,被狠狠地捅上了一刀。
大明即使不亡,也会元气大伤,甚至动摇国本!
原本就内忧外患的大明,如何能承受的住,这样的重创?
到时候,一旦京师被攻破……!
崇祯一阵不寒而栗。
难道,真的如同这道士所说,大明要亡国?
方正化骇然问道:“朝廷都没有收到消息,你又是从哪里知道的?”
“贫道能洞彻天机,知晓阴阳。”
“能推算出建奴入塞的事情,又有什么难的?”
云逍没法解释,只能轻描淡写的一笑。
高深莫测,不可捉摸。
崇祯颓然落座,脑袋里一片混乱。
“最近,你哪儿都别去!就在道观里住着!我去给你,收拾房屋!”
云逍叮嘱了一句,举步走出配殿。
由于经常有香客,住宿在道观里,所以,他专门收拾出了两间客房。
把客房简单地整理了一番后,云逍便返回了配殿。
可屋内,却已经不见崇祯和方正化的踪影。
更为过分的是,连那口大锅,连同锅里的吃食,也都不翼而飞!
这他酿的,是人干的事情?
云逍大怒,一阵破口大骂。
“云日天,你这狗太阳的混账东西!”
“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把我这里,当韭菜园子了吗?”
“下次再来,我非打断你三条腿不可!”
……!
崇祯离开道观,一路上,脸色阴沉的吓人。
走到山下,崇祯忽然停住脚步,问道:“方正化,那道士所言,有几分可能?”
“陛下恕罪,奴婢不知!”
方正化慌忙下跪,手中捧着的铁锅,都险些掉落在地上。
“罢了。”
崇祯摆摆手。
毕竟,这样的国家大事,一个小太监,又能知道什么呢?
等回到皇宫,崇祯已经完全从震惊中,冷静了下来。
建奴入关?
绝对不可能!
从辽东绕道蒙古,这要走多远的路?
何况是大军长途奔袭,哪有那么容易?
奴酋皇太极,怎么可能,有这样的魄力?
再说了。
这里距离蓟镇,好几百里地。
连朝廷,都没有得到塘报。
一个道士,又是从何得知?
难道真的是神仙,能未卜先知?
再加上云逍说“大明要亡国”,崇祯本能的反感、排斥。
大明现在,虽然举步维艰,但要说是会在十几年后亡国,崇祯是无论如何都不会相信的。
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影响了崇祯的判断,所以,他并不怎么相信云逍的消息。
(点击下方免费阅读)
关注小编,每天有推荐,量大不愁书荒,品质也有保障, 如果大家有想要分享的好书,也可以在评论给我们留言,让我们共享好书!
倍悦网配资-倍悦网配资官网-配资炒股中心-四川炒股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